学院新闻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承兵学智慧 推进创新应用——兵器创新大会兵学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1     作者:   分享到:


2025年4月20日,兵器创新大会兵学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在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70周年校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校7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兵器创新大会分论坛之一。来自省内外近20名专家学者聚焦兵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围绕兵学文化的发掘、“新兵学”研究范式的构建、AI时代兵学文化创新路径及人民兵工精神弘扬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由西安工业大学主办,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和西安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承办,靳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兵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兵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验实训中心、西部电影艺术与文化品牌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协办。“长江学者”尚永亮教授、李浩教授、“青年长江学者”王伟教授和来自高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论坛并分享有关兵学的思考和创新性研究成果。校纪委书记王发合出席论坛并致辞。文学院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参与此次论坛。论坛由坛开幕式由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妍妍主持。

王发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大会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回顾了西安工业大学的兵学文化研究历程,细数了其发展成果,并介绍了其在兵学文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表示,西安工业大学数年来一直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军事智慧,并不断助推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创新发展。他还指出,学校后期兵学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弘扬兵学智慧、推动创新发展,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助推兵学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将西安工业大学搭建成兵学文化研究高地。

接着,中国兵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在全场参会人员的欢呼声中,王发合、尚永亮、王伟及文学院党委书记程建虎一同按下了启动柱,宣告中国兵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成立。

随后,程建虎教授从兵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基础、研究目标、研究方向等十个方面对中国兵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了汇报。程教授细致地介绍了该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展示了研究中心“捷报频传”的决心和信心。他还表示,中国兵学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为推动中国兵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论坛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王伟教授主持。

长江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尚永亮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文学与兵学研究的几点边缘思考”的报告。报告中,他自谦为“兵学研究的边缘人物”,谈了对兵学研究的主体、方法和具体内涵方面的思考。他指出,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兵学可分为兵家、兵法和兵器三大研究领域,后来的研究可以这三点为出发点,在跨学科研究、跨国界研究、名物研究、计量分析四个领域着力,挖掘出兵学研究更广泛的话语空间。

来自山东大学的王震教授以“宋代兵学官学化的典范:《施氏七书讲义》”为题,从施子美生平、《施氏七书讲义》的成书与流传、《施氏七书讲义》的四大特点以及其学术价值四个方面讲述了兵学官学化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新时代的军事文化和军事思想关联起来,提醒我们要推动传统兵学的现代转化,不仅需要深入挖掘其体系建构智慧,更要重视制度史视野下的文本生成机制。

来自《孙子兵法》出土地、山东临沂博物馆的彭梅馆长做了题为“守正·破圈·共生---银雀山汉简文化的当代转化的报告,从临沂的革命历史与兵学文化底蕴讲起,向大家展示了银雀山汉简丰富的文献史料价值。她指出,思索如何呈现临沂的兵学底蕴、让银雀山汉简中的兵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走入游客脑海将会是临沂博物馆后期发展的重大命题。

文学院校友、作家谢超然以“创作漫谈:科幻小说中的他者形象与兵器想象“为题,向大家分享了他在阅读和创作科幻小说时遇到的他者形象和兵器想象,从一种新颖、别致的角度向大家解读了兵器形象如何在科幻文学中呈现。他结合自己创作中的相关经历,勉励大家不要被现实裹挟,永远要拥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三秦工匠”荣誉获得者、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校友林琦做了题为“工匠精神铸就兵工丰碑的汇报,对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进行了深刻的诠释。他强调道,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技能的展示,也表现在责任与担当,更表现在对高质量、高水准工作的执著追求。

论坛第二阶段由尚永亮教授主持。

长江学者、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李浩教授以三组耳熟能详的“杜诗”为具体案例,摘取了“贞观弩”、“开元弓”、“花门箭”三个古兵器形象,对杜甫的战争观与兵器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讲解。他概括道,书斋中的文人总难以理解战争本身的残酷,而杜甫作为“安史之乱”的亲历亲闻者,他的战争观和兵器观是更贴近百姓苦痛、更贴近战争本身的,因而富有别样的示警意味,可供后人反思与学习。

陕西师范大学王伟教授以对现代战争的反思为引、以历史的脉络为线索,分享了古代文学兵学意象变迁及其文化意涵。他谈道,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的战争描写都是有规则的:先秦重礼义,秦汉更富大一统思想,唐代更多是对英雄的讴歌,明清则偏向于讲述战争的智慧和策略——从先秦到汉唐再到明清,兵学意象在不同时代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来自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的李永鸿做了题为“兵工文化与智能化城市思考”的汇报,对兵工文化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基因作了传媒角度的重构。他对传播学视角下的兵学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传媒的进化、城市智能化、兵工文化推动下的城市进化论三个角度分析了兵工文化对城市文化发展重地的作用。

陕西历史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呼啸以“止戈为武---当代博物馆兵器展示的思索”为题,指出当代社会做军事文化专题展览的博物馆数量少、展示内容和立意也有待深化和细化。他表示,战争犹如地幔下的岩浆一样滚烫且富有爆发力,而“止戈为武”思想则能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从而促使人们和平而清楚的活着。

西安茂林书院、校友陈丙贵携幼子共同分享了对大舜兵学智慧的思考,细致谈论了大舜的兵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其幼子饱含感情地朗诵了两首有关战争的诗词,并表达了自己从军报国的伟大志向。同时,他表示将继承母校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意志,并将其传递下去。

来自陕西工合学会的秦泉安从工合学会的创办讲起,回顾了其发展和流变的经历,主要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工合运动与战时工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及对抗战胜利立的重要贡献。他表示,未来陕西工合学会也会恪尽职守,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文学院伏奕冰副教授从理论角度对司马迁“传兵论剑”思想进行了详细阐释,还对古兵器、古剑法进行了实物和动作展示。他表示剑道从一开始的朴实厚重到后来的曼妙轻柔,其演变的动因和过程都值得研究的,剑道的衰落、虚化也应引起重视和深思。

吴妍妍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本次论坛是一次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之盛宴,诸位与会嘉宾的分享与汇报都兼备深度与广度,都深深地诠释了本次论坛兵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思想,令参会者们大开眼界、获益颇深。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来自兵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方对兵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认知和思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兵学文化之精髓将被更细致的挖掘和运用,其创新型转化与运用也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兵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兵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必将不断取得突破创新,其研究成果将极大丰富和深化我校兵器特色学科群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


/王敬宜  图/王嘉  审核/程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