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概况

学科概况: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发布时间:2019-10-10     作者:   分享到: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为观照对象,对其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应用与当下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赜,同时注重从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语言和文学现象,正确把握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规律,并通过比较加深对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共性和个性的认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包括8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相关学科有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

   

   西安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建立起完备的学科布局和体系。在尊重学科内涵的前提下,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以人文与科技并重、广度和深度并举、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理念,不断提升科研团队层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产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学术声誉和影响,确立了在西北乃至全国独树一职的学科特色:
   

   1、聚焦三秦大地,注重地域文学研究。近些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立足陕西,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跨学科地展开地域文学研究,取得不俗成果。在文艺学领域,邰科祥教授的“口述陕西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王昊的“‘新关学’视野下的于右任文艺思想及其创作实践研究”等课题从不同视角观照陕西当代文学现象,颇具新意。语言学研究者则在全国较早关注方言写作研究,主持的“当代陕西作家群‘方言写作’现象研究”、“当代陕西作家群与陕西方言研究”等课题在语言和文学的公共领域寻找意义空间,产出了《贾平凹作品中的方言俗语与乡土叙事》(贺菊玲)、《论小说<白鹿原>的方言运用》《论小说<白鹿原>中的方言语音重叠现象》(宋颖桃)、《陈忠实小说方言写作论》(王素)以及著作《生命体验与艺术表达——陈忠实方言写作叙论》(王素、宋颖桃)等系列成果。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对陕西较有影响的作家如陈忠实、贾平凹、冯积岐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代表成果有专著《走近陈忠实》、《说不尽的<白鹿原>》(冯希哲)、《贾平凹的心阈世界》(邰科祥)等。另外,古代文学与文献领域的青年学者也加强对陕西古代文学与文献的整理工作,如孙振田的张四科《宝闲堂集》整理,孙雅芬的明代陕西作家存世别集整理研究等、敬晓庆的《来阳伯诗集》整理、弋丹阳的《春秋集傅》、《春秋例统》整理等。

   

   2、服务地方文化,开拓文化研究新空间。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寻绎文学研究的“当下”和“在场”意义,本学科学者坚持从文化视角地方观照文学,多有创获。在文艺学领域,邰科祥教授的陕南孝歌研究、敬晓庆副教授的西安易俗社戏曲改良运动研究、王鹏的新世纪十年陕西城市电影产业发展研究分别针对陕西民间文学、戏曲和电影艺术进行纵深开掘。郄远春等青年语言学者的“韩城方言研究”、“陕西方言腔普通话研究”、“变异与变化:关中‘地方普通话’调查研究”等系列课题从文化领域探析语言的新变,在学界有创新点。现当代文学学者以陕西当代文学与三秦文化关系为切入点,探析地方文化的特质,代表成果有专著《现代性视野中的陕西当代乡土文学》及科研项目“《延河》(1956-1966)与‘十七年’文学现象”等。古代文学方面,李红岩教授的西安佛院道观文化研究、程建虎副教授的唐长安应制诗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关注长安文化的历史和当下,积极服务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文化建设,系列论文《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气质》、《应制诗与长安气质:性别,格调与风俗》等引起一定反响。

   

   3、坚持新视野和新方法,开掘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学科学者多年来在尊重学科内涵的基础上,不墨守成规,关注学术前沿,博采新方法和新思路,积极探寻新的意义生成空间。文艺学方面,师爽博士在“现代性”视界中观照陕西文学,其课题“陕西当代小说中的现代性经验研究”在同领域研究中处于领先。现当代文学方面,张雪艳博士从民族志角度研究汉族作家的跨族书写,臧文静博士从图像学和艺术美学角度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封面,可谓新意义迭出。古代文学领域,李红岩教授在文化史、思想史维度下观照陶渊明,系列成果多具亮点;白军芳副教授的《词世界里女性形象的正面与侧面》《〈水浒传〉与〈红楼梦〉的性别诗学研究》等系列论文从性别视角探寻古代作家的心灵世界,新解络绎;颜彦博士的国家社科项目“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学研究”则从图像学角度探寻全新的意义生成空间。文献学者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学术旨归,以经典的目录著作为研究对象,对古典目录学史上的大家名家进行研究,代表成果有孙振田《<汉书•艺文志>著“杂”于末体例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研究三题》、《<汉志•诗赋略>杂赋类研究》等。

   

   4、砥砺弘通学术思维,辐射全国文学版图。本学科学者立足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但具有超逸的视野和魄力,对不同地方和民族的文学文化也多有涉猎。文艺学领域,邰科祥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陕南孝歌研究,他在此基础上将研究视野扩充到整个秦巴山区,其教育部项目“多民族丧歌唱本的互文性研究”可谓是此领域的开山之作。语言学者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研究汉语方言演变,如郄远春参与完成的《汉语方言地图集》,是在实地调查全国930个县市汉语方言的基础上绘制而成,其《成都客家话研究》详细调查了成都市6个区县的客家话,并对60年来成都客家话的变异与变化作了深入探讨。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射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现象,代表成果有专著《作家身份与城乡书写》《边缘书写与文化认同》《鲁迅研究新趋势》等。古代文学学者王凌对古代白话小说的文体研究、王鑫对晚清标“新”小说研究、王昊对域外题材小说研究也都表现出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此外,孙雅芬的《桂馥研究》、《桂馥及其〈说文统系图〉》、《张舜徽先生谈桂馥治〈说文〉方法》在文献学领域也具有一定影响。

   

   本学科教师近5年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等各级项目5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8部,24人次获中国政府出版奖、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各级奖项,学科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逐年提高。随着学校向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步伐,学科将继续励精图治,推进学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围绕我省文化大省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的总战略,打造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瞄准区域文化建设重大问题,进一步凝炼特色,创建学术品牌,获批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