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中国教育报》刊登校党委书记刘卫国署名文章
发布时间:2020-12-01     作者:   分享到:

(本网讯)11月17日,《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刘卫国署名文章《忠诚进取铸辉煌  精工博艺育英才》。

undefined

六十五年峥嵘岁月,足迹铿锵。诞生在新中国的西安工业大学肩负着培育国防军工人才的重任,在追梦征程中绘就了华彩篇章。65年来,学校将“忠诚进取”融入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大学精神的象征;将“精工博艺”作为治学方略,指导学科与专业建设。

回望过去,西安工业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办学之路,为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意义的精彩样本。驻足当前,“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工精神”,已经成为高度凝练、特色鲜明、体现师生价值追求的精神。展望未来,“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工精神”薪火相传,正在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忠诚进取铸辉煌  精工博艺育英才》文章,从筚路蓝缕,“西工精神”熔铸成型;矢志报国,“西工精神”薪火相传;展望未来,“西工精神”激励奋进三个方面,阐述了“西工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全文如下:

西安工业大学   忠诚进取铸辉煌 精工博艺育英才

时代有时代的气质,大学有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文化创造过程中的积淀、整合、提炼。在65年办学历程中,“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逐渐成为西安工业大学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自我意识,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

筚路蓝缕,“西安工大精神”熔铸成型

西安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是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仅有的本科院校,肩负着新中国初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

1955年6月,尹钧、李其伦等21位老同志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来到大西北筹建学校。创业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使一片无房、无路的荒地变成了通路、通水、通电,有吃、有住、有教学实验场所的校园,并于1956年8月正式招生。从这时起,老军工人的创业精神和作风,就给学校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严一心、范植坚两位教授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作为西迁学人中的一员来到了大西北,扎根西安工业大学,为国防事业孜孜奋斗着。严一心教授专注于光学工程学科,为学校赢得首项国家级别科技奖,而今已年过八旬的她仍积极探索等离子体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应用。范植坚教授精工于机电工程学科,她开发的电解加工技术和装备系统已形成从设计、工艺到装备的完整技术链,技术自主可控。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严文教授,也曾公派英国留学。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他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毅然返校并引领了学校材料学科……65年岁月长河中,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严一心、范植坚、严文等西安工大人,将兵工精神凝铸于血液中、落实在行动里。

20世纪50年代“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70年代“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80年代“夯实基础、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90年代“爱国爱校、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65年来,西安工大人传承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献了子孙献来生”的无私奉献的军工传统精神,发展了与时俱进的“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现代军工精神,最终形成独有的“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

忠诚就是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教育事业,忠诚于军工事业,忠诚于西工事业;进取就是积极向上的态度,敢攀高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引领时尚的志向,开拓创新的本领,有所作为的成效;精工就是精益求精的做事风格,严肃谨慎的治学态度,臻于至善的研究境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博艺就是能扮演多种角色,能胜任不同任务,能解决复杂问题,能整合各类资源,能融合各科知识,能推动团队前进。

矢志报国,“西安工大精神”薪火相传

65年来,学校将“忠诚进取”融入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大学精神的象征;将“精工博艺”作为治学方略,指导学科与专业建设。“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已经成为了高度凝练、特色鲜明、体现师生价值追求的精神。

“西安工大精神”指引下,一代代西安工大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为国防工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首任校长尹钧作为受奖集体代表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学校代表一起作了大会发言。1965年,学校研制的军用产品被特邀参加“全国仪器仪表新产品展览会”,郭韫院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学校涌现出以严文、李建平、顾致平、王正品、薛虹、郑长风、雷聚超、于唯德、王鹏、程文冬等为代表的一批老中青师德楷模,以舒朝濂、严一心、范植坚、王建华、坚增运、雷志勇、高明、倪晋平、唐霖、董皓等为代表的老中青学术带头人,他们默默地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影响和教育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雷光银,1962年从学校毕业后到步兵第十一师服役,参加了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战。建筑工程学院张晓杰,放弃了更好的选择,毅然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成为光荣的武警战士,获评“优秀义务兵”。艺术与传媒学院石张宁,在校期间义务献血8次,累计3000毫升,毕业后选择前往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西安工大精神”的血液。

建校65年,西安工业大学输送了12万余名优秀学子,成为国防工业与区域经济的中流砥柱。党的十九大代表、被评为“最美奋斗者”的校友单杏花,带领团队用过硬技术打造了我国铁路互联网售票平台,被誉为12306系统最强大脑;王林祥提出基于互联网智能停车概念和系统处理计划,研发的停车王系统遍及全国,每年进出车次超亿次;薛林掌舵的中铁山桥集团,承建了港珠澳大桥中大标段……学校毕业生对献身国防事业、投身区域经济无怨无悔。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行业人才质量评价中指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

展望未来,“西安工大精神”激励奋进

建校65年来,西安工大人始终牢记责任和使命,秉承“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传承“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秉承“面向企业、立足一线,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宗旨,将注重工程实践同培养企业急需的一线卓越工程师结合起来,从理念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和创新。65年来,学校在光学制造、靶场仪器、新型材料、特种加工、测试与控制技术、兵器自动化、部队指挥信息系统等诸多军工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2016年,由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李建平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高性能多尺度颗粒协同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历经30年潜心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攻克了长期制约颗粒增强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制造与应用的重大技术难题,发明并产业化制造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纳米颗粒协同增强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其中微纳米颗粒协同增强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已大量应用于军民用发动机核心部件,为我国国防工业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制造与应用行业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这,就是“西安工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目前,西安工业大学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学校有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56个本科专业。有5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和1个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6个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级奖2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奖励40余项。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十四五”时期是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陕西教育全面总结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陕西教育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战略机遇期。回望过去,西安工业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办学之路,为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意义的精彩样本。展望未来,“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薪火相传,也将为陕西追赶超越注入强劲动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传承好、弘扬好“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西安工业大学正在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着新的贡献。(西安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卫国)

(转自西安工业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