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学院教师对话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乔叶女士
发布时间:2025-06-19     作者:   分享到:


6月18日,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女士应邀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文学里的故乡》的深度访谈式报告会。报告由图书馆副馆长张邈主持,我院党委书记程建虎出席,吴妍妍副院长、王亚丽教授、张悠哲博士与乔叶女士深度对话。


吴妍妍从文学语言角度切入,《宝水》如何协调不同的语言,建构一个复杂多元的宝水世界;王亚丽从女性写作与乌托邦解构切入,她将乔叶作品的语言比部分河南作家的语言进行了比较,她认为乔叶的语言更显藤蔓般的柔韧感,《宝水》是否有意在构建女性乡土美学,宝水是否为疏离城市的乡村乌托邦;张悠哲则关注跨媒介转化与创作本源的问题,即文学独有的心理纵深如何影像化。

面对教师们的提问,乔叶展现了深厚的学养和创作智慧。她结合自身丰富的小说创作经历,深入浅出地分享了《最慢的是活着》《宝水》等代表作品的创作历程,她认为,女性视角不是狭隘的,它天然带有对生命、情感、人际关系的细腻体察,这恰恰是理解复杂乡土社会的重要维度。在《宝水》中,她尝试让这种细腻感知像水一样渗透到各个角落,无论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微小的家庭伦理冲突,都努力从人的体验出发,“贴着人物写”,贴着情感写,这或许能为乡土文学注入更丰富的层次和温度。宝水是一种想象中世界,并不完美,却有它的独特意义。

座谈现场,乔叶与西工学子互动热烈。面对学生提到创作瓶颈的问题,她以《宝水》的创作历程为例,强调生活积淀比技巧更重要。她说,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一条宝水河,它承载文化基因的来路,更灌溉前行的精神原乡。她寄语青年学子创作当如老树生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理解中国乡土变迁的文学样本,更在年轻心灵中播下深耕创作的种子。

 

文:冯敏越  图:宋颖桃   审核:程建虎